最新上线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出版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10-28
  • 点击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张淑娟,王振东【点击阅读

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不仅能规正民族共同体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更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表现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根本体认,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力量。随着民族叙事的强势回归,未曾中断的民族历史、始终聚合的中华文化、不断巩固的民族主体性以及伟大复兴的民族前景,从历史根基、内聚力量、历史契机、民族自信等维度,为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现实可能。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具备了更加坚定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认同感,也瞄定了清晰的前进方向,即以各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层次体系,以传统文化的固本创新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根脉体系,以中华文化符号的整合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形象体系,以中华文化基因的发掘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传承体系,从多维度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互依。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主体性;实践路径;


2.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于春洋,汪微微【点击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客观历史进程与主观人为建构相互耦合的“双螺旋结构”中得以生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有意识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成为引领这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从“自在”到“自觉”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从“自觉”到“自为”的逐渐成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与徘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复苏与加速,以及新时代以来在“自为”之路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与迈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经验表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愿意接受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不断走向胜利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双螺旋结构;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史家亮,孙玉洲【点击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它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精神支撑和团结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途径,它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开拓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明新荣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代力量;


东方文化·中国智慧

1.译介与中国的“泰戈尔”建构  黎跃进【点击阅读

摘要:中国的“泰戈尔”建构过程中,译介成为主要途径。中国对泰戈尔的译介从20世纪初的一百余年里,通过翻译界对翻译原作的选择、重译本的推出、译者的介绍性文字和翻译过程中归化性表达,完成了中国译界的“泰戈尔”建构。这个“泰戈尔”既是印度泰戈尔自身精神世界的部分呈现,又是中国现代文化“屏幕”中的泰戈尔。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接受群体,会看到20世纪中国的“泰戈尔”是多面的,然而仅仅把时间因素和接受主体个性纳入考察视野,很难对中国译界的“泰戈尔”做出本质化的界定。将问题摆在具体的历史场域中做具体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关键词:泰戈尔;译介;特点;中国的“泰戈尔”;


2. 泰戈尔科学观及其跨文明对话  侯传文,林继康【点击阅读

摘要: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对,并基于自然情怀对现代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的现象感到忧虑,是具有超前性的洞见,但却开错了药方。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泰戈尔从与艺术相对的角度认识科学,从而把握科学与艺术的不同本质和特点,具有合理性。泰戈尔的科学观本身具有很强的对话性。他与爱因斯坦进行的关于科学、宗教与真理的对话,是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的深度交流与碰撞。他以梵我同一宗教哲学为基础的科学观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不为爱因斯坦所认同,却对海森堡有所启发,给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的科学研究带来了东方智慧。泰戈尔科学观与胡塞尔、鲁迅等同时代东西方思想家的科学观具有可比性,其相通和相异都是跨文明对话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泰戈尔;科学观;跨文明对话;


新时代中国金融学

1.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理论机制、现实背景与政策建议  董昀,何浩钦【点击阅读

摘要:发展数字金融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首先,基于数字金融领域前沿文献,对中国数字金融高速增长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该现象的成因归结为金融压抑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企业家利用数字技术实施的流程创新和监管者相对包容的监管理念。随后,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给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速放缓、技术瓶颈凸显和监管趋于严格等新课题,并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提出了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金融;市场需求;数字技术;企业家精神;金融监管;


2. 年报监管问询影响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吗?——基于完善金融监管的视角  张震,李一秀,郭照蕊【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20152020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监管问询机制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公司相比,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公司在收函后面临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检验证实了投资者信心是年报监管问询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一条有效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分析师不倾向于跟踪预测被出具问询函的企业,但收到重组类函件的企业在收函后权益资本成本反而更低。作为事后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形式并未因其“非处罚性”而丧失效力,其不但有助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决策,同时也有助于警示上市公司主动规范其信息披露行为。

关键词:监管问询;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信心;


3. 政策性担保能否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基于融担基金再担保合作的准自然实验  宋卓霖,赵涵【点击阅读

摘要:为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2018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下文简称为融担基金)成立并陆续开展再担保合作。基于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0162021年各省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性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再担保合作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但这一政策效果不可持续;(2)作用机制方面,风险分担、信息优势、财政扶持是政策性担保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有效渠道;(3)异质性分析表明,再担保合作的融资效应主要发生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的地区。上述结论不仅证实了我国政策性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效应,为融担基金业务开展的积极效果提供了证据,对于改进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体系也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政策性担保;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优势;财政扶持;


智慧城市

1.基于DPSIR模型的特大城市绿色交通水平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来逢波,陈卓琪,王雪【点击阅读

摘要:为科学、准确地对特大城市绿色交通水平进行测度,探索制约特大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SPIR)模型初步构建特大城市的绿色交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赋权,并采用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模型建立特大城市绿色交通水平评价模型,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判断制约特大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1个特大城市的绿色交通水平均属于“中”级,其时间演化趋势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浪型阶段特征;制约特大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为万人公交车标台数、城市化水平,次要障碍因子分别是人口密度、建成区道路网密度、万人出租汽车拥有量、日均公共汽车客运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研究结论揭示了特大城市在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因素,为制定其绿色交通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特大城市;绿色交通水平;DPSIR模型;障碍度;


2.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韧性的概念、内涵及构建  王旭磊【点击阅读

摘要: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对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韧性城市治理理念对城市应急物流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应急物流系统韧性是静态城市应急物流能力和动态持续变革改进过程的组合,其内涵涉及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的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进韧性,更多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嵌套的结构化整体韧性。城市应急物流系统韧性的构建目标是在突发事件冲击背景下降低应急物流系统损坏程度并提升其恢复速度。风险因素、城市系统状态和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对城市应急物流系统韧性存在直接影响,构建城市应急物流系统韧性需重视城市应急管理建设机制创新、保障城市应急物流系统物质基础、促进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共建。

关键词:城市应急物流;韧性城市;韧性治理;应急物流韧性;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1.数字协商民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基于青岛市“倾听与商量”数字协商民主平台的TOE分析  陈洪连,蒋天昊【点击阅读

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全方位重塑了既往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形式。数字协商民主通过场域重构、技术赋权、组织优化、意义重构等方式,提升了多元主体合作共事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能力、实时监督反馈等能力。同时,数字协商民主仍面临“数字鸿沟”产生新的不平等、僵化的科层制组织制约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协商对话伦理失范造成舆情管控压力陡增等现实困境。为推动数字协商民主良性发展,提升数字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需要以党组织嵌入破除科层壁垒,以技术普及消弭“数字鸿沟”,以培育参与式政治文化优化民主环境氛围。

关键词:数字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TOE框架;


2. 官办慈善组织信用困境的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基于北京市红十字会募捐遇冷的实证分析  王义【点击阅读

摘要:官办慈善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快速转型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官办慈善组织面临着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如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非契合性、“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痼疾与增强信用意识内生动力之间的张力、团体本位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价值冲突、依法治理官办慈善组织信用与法律支撑体系薄弱之间的矛盾、惩戒力度不足导致的成本支出与收益不对等。应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官办慈善组织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北京红十字会;信用;慈善组织;流失;


青年博士专栏

1.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价值论——基于传统法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  张珂【点击阅读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厚植法治精神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建构一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在提出具体的建构策略之前,有必要先结合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究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价值:一是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确立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二是重塑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意义,明确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内涵;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中华法系;传统法律文化;自主知识体系;法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青岛大学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文史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