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导航菜单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大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谈“以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引领教育强省建设”

作者:宣文    来源:      编辑:伍恒犁   日期:2024年12月17日 08:35   阅读:1

新闻网讯 12月17日,《大众日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研究文章“以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引领教育强省建设”。

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11月28日,全省教育大会在济南召开,强调要着力办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山东提出教育强省的建设目标,矢志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就要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推动部省地校协同发展,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转变,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开新局。

山东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是山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的战略选择。山东是教育大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责任在肩,使命重大。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任务,山东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锚定“三个走在前”,巩固基础教育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别是下大力气抓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作为教育大省,谋求教育由大向强转变,是山东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必由之路。山东承担了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等六大“国字号”试点任务,取得了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等教育改革成效,展现出山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劲实力。山东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教育强省建设的率先突破为全面求强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主阵地和重要着力点,在教育强省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前,山东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较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新时代新征程,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的山东,要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强省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奋力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转变

全省教育大会以“积厚成势”高度概括和肯定了山东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清晰勾勒了近年来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非凡成就和筑峰求强的奋进之姿。

山东高等教育具备由大到强的基础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高等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奠定了规模大、学科全的基础优势。山东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60余所,超过半数的本科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均居全国前列。山东高等教育既有综合类、艺术类、农林类、财经类、师范类等高校,又有理工类、海洋类、医学类等高校,学科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90%以上行业,近3年新增高校专业点1152个、其中80%以上为急需紧缺专业,能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人才支撑。

山东高等教育具备由大到强的政策优势。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教政策举措,取得了重要成效,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由大到强提供了政策优势。一方面政策支持足,接续推出《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双高”建设计划、高等教育“冲一流”工程以及正在推进的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等一系列政策,近3年高校科研经费累计达到547.7亿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政策产出大,据统计,目前全省超过5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60%以上的国家级领军人才、7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均源自高校,过亿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校为山东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政策优势越发凸显。

山东高等教育要在筑峰行动中由大变强。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山东高等教育必须突破“有山无峰”的瓶颈,集中优势资源、精锐力量在“高原”上筑“高峰”。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山东应继续重点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3-5所省属高校加快实现全国“双一流”突破。支持建设一大批紧密对接山东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群,支持一大批高校做强特色优势,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一大批一流人才,成为服务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山东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引领教育强省建设,回答好山东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这一时代命题。

构建部省地校协同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格局

建设教育强省,构建部省地校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山东高等教育的“向强而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省级政府层面。要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制订本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中央(部委)有关政策支持,支持驻鲁高校部省共建;实施高等教育省市共建计划,增强地方高校的办学能力;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地方与高校市校共建、校企共建,形成支持和支撑高校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发挥对区域高等教育的统筹权,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失衡问题。

二是地市级政府层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除了得到省级政府高度重视外,各地市政府也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要加大对属地高校,特别是省市共建高校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加灵活的经费支持机制,政府在建设周期内确定资金支持总额,每年列入预算,支持高校发展。支持驻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技平台建设、一流学科突破等,支持和促进高校参与城市创新发展。搭建平台、强化引导,支持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与驻地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三是社会层面。高校肩负着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社会层面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高校管理等方式,汇聚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合力。企业要积极参与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寻求高校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深度合作。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管理、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校研合作,以共建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科技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利用起来,在城市科技创新、基础教育、医疗保障、人才聚集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山东高校要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极为关键。山东高校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做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以一流学科为引领,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一流牵引、辐射带动、错位发展、衔接互补的“雁阵式”学科发展新格局。要发挥人才培养“第一地”的作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淘汰落后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打造优势专业,培育交叉专业,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适应国际产业变革新趋势,创新建设路径,加大“四新”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二是创新人才集聚机制。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主阵地,更是招才引智的桥头堡。山东高校要健全完善引才用才机制,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洼地效应。要聚焦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聚焦科技攻关需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创新人才。要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完善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挑大梁的支持政策,营造青年人才安身立业的良好环境,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体系。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山东工业优势得天独厚,这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山东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量体裁衣、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要聚焦“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以科学研究的范式革新为驱动,研究好问题、重要的命题,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应用研究要突出重点行业、急需问题,大力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做好不同层次高校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点将制”和“揭榜制”相结合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产出一批大成果、大项目、大奖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坚持重点引领,积极布局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基地等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转化要聚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基地“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作用,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以产业和市场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的科教产融合转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文章链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59422?is_rout=1


    

< 上一篇:学校2024年校友工作会议举行 下一篇:校长魏志强带队赴爱慕集团(苏州)和青岛源海考察交流 >
欢迎关注青岛大学公众号
  •  

    电话:(86)-532-85951111

  •  

    传真:(86)-532-85953085

  •  

    校长信箱:xiaozhang@qdu.edu.cn

  •  

    书记信箱:shuji@qdu.edu.cn

  •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青岛大学                 鲁 ICP 备案 05001947 号 - 4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856号     

Baidu
map